如何讓敎師擁有幸福感
劉孝峰
如何讓敎師擁有幸福感
內地的一位校長,春秋鼎盛,銳意革新,每日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領着拖着拽着推着敎師們進行“疲勞戰”。後來,校長固然積勞成疾,敎師也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可即便到了這個地步,這位校長還是未能幡然醒悟。有一次給敎師開會的時候,他很痛心地說道:“我們學校的成績越來越好了,給你們發的錢也越來越多了,可你們為甚麼還是沒有幸福感呢⁈”
——是啊,錢越來越多了,可敎師們為甚麼還是感到不幸福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金字塔”理論,說人有幾種基本需求層次:最基本的是吃喝拉撒睡這一類生理需求,然後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方今太平盛世,雖仍處於各種矛盾的淵藪,所幸大致平安。對於敎師而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基本都可以獲得滿足。然而,滿足剩下的兩種就難了一點。在社會前進方向和道德倫理雙雙陷於迷失的內地,敎師的地位也只能用權力和金錢來衡量了。而當這兩個尺度金光燦燦地懸在人們的眼前,不要說社會對敎師的尊重日趨減少,就是敎師本身的自尊自重也慢慢趨於自輕自賤起來。
說到底,那位內地的校長之所以未能喚起敎師的幸福感,最關鍵的就是沒有尊重敎師——這不是錢能夠解決的事情。敎師不被尊重,也難以將學校的成績當作自己的成績,也就不能恰當地擁有那份“成就感”。當“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雙雙缺失的時候,想要期待敎師的幸福感像鮮花一樣綻放,這是何等一個癡心妄想的美夢!
澳門最近通過了《私框》,敎育界一片歡欣鼓舞。但是如果認為“錢”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那就不免太過幼稚。同樣,如果認為只要有了“專業發展津貼”就能激發敎師所有內在的激情,恐怕還是言之過早。傳言有學校基於經濟成本的考量,已經準備“優先”解聘年長的敎師。如果豐富的敎學經驗只能買到一杯濃濃的苦澀,這又是怎樣一齣新奇的悲劇?
如何讓敎師擁有幸福感?恐怕最大的關鍵還是要理順敎師和學校之間的關係。
劉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