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敎育,怎樣的公民
黃素君
怎樣的敎育,怎樣的公民
四月初,香港家庭敎育學院就“學童禮貌”的問題,訪問了近三百名家長和三百多名初中及小學生,結果列出香港學童十大無禮行為。
排首位的是兒童對外傭或長者甚少講“唔該”;其次是衝入車廂霸位;排第三位的是收到父母禮物時,甚少主動講多謝。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受訪家長認為,兒童禮貌敎育應由學校負責;主辦調查的機構則指出,學童的表現可能與家長行為有關,家長應反省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不應只期望學校敎導學生的品德。
以下兩則故事是筆者親身經歷的例子,雖未必代表澳門學生的整體表現,但也可供一衆讀者思考敎育孩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內部衝突”,就是這些“衝突”抵消了敎育的成效。
“不要讓座”!
如果有得選擇,筆者一定不會選擇乘巴士。如不是因為不準時的班次等得滿肚子氣,就是有巴士到站也擠不進去!唉!看來公交系統需要改善的空間大得難以想像!當然,除了系統的問題外,有時乘客的表現也是令人氣結的。
最近,筆者就遇上這樣的一宗“小事”:某天在大學附近的巴士站候車,當時候車的只有十來人,不算擠擁。一位打扮入時的長者帶着一位小孩,小孩背着一個書包站在人群中。長者跟孩子說:“有車到時,上車後馬上找位子,不要讓位給其他人啊!人家冇位坐不關你的事……。”車子來了,孩子推開前面上車的人,找到位子,呼叫同行的長者過去坐。長者稱讚之餘,一再叮囑孩子以後遇到類似情況也不要讓座。
看到這裡,筆者身為一位敎育工作者,是有一點心寒的。儘管在學校裡敎師整天都敎導學生關愛、公義、互助、合作等等,但每天放學後十數分鐘“反敎育”的生活實踐,已足以摧毀在學校的整天敎育成效。
“要上到車,就不要排隊了”!
在大學不知不覺已工作了十多個年頭,約十年前,記得有一次大學的會議內容是對關於巴士站設置的問題進行討論。筆者當時很天眞地提出,大學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大學生學習的場所和機會,也是展現高等學府知識魅力的地方,怎麼大學巴士站總是亂七八糟,上車爭先恐後,沒有人排隊呢?當下提出可否建議巴士公司設立排隊的圍欄,以便形成排隊的風氣,立個良好榜樣云云。由於巴士站不屬大學的管轄範圍,最後也是不了了之。時至今日,整體情況仍有待改善。
其後偶然跟學生談起乘巴士排隊的問題。他們自小在學校及敎科書上接收了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時“不爭先恐後”的訊息,但為甚麼現在都不會排隊呢?學生有解釋:“道理其實很簡單,是生存之道!當禮讓和排隊的最後結果是上不到車,試問哪有人還會去做……”。
也是的!當“不守規”成為主流論述或“普世價値”時,守規者反而被制度“懲罰”,這種決定也是很合情理的。然而,這也再次說明了敎育的窘境,學校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功能遠遠不及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化。這樣,我們又怎能完全責怪學生呢?
敎育和培養公民不單是敎育界的事,是整個社會的事。家長和學校尤為重要,特別是敎育目標需要一致和互補,這樣才能讓孩子持恆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也不能忽略社會的氛圍和配備(discursive setting)的基礎,因為這是生活實踐的必要條件。有時候,當我們說孩子如何不對之時,成年人也應好好反思,我們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實踐條件⁈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