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規劃”中的家庭敎育
在澳門非高等敎育發展十年規劃中,關於家長工作的部分如下:
“3.1.3家長:為子女就學提供經濟保障。
3.2.3家長:關顧子女的健康成長和學習問題,促進其學習成功。確保子女完成義務敎育。創造條件並鼓勵子女繼續升學。與學校充分溝通,並配合政府和學校所開展的計劃,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3.5.3家長:積極參與家長會,關心學校的管理與發展。
3.8.3家長:以身示範,發揮家庭敎育的德育功能。
筆者認為以上條文太籠統,內容應再具體一些,必要的操作方法也沒有提及,強調家長做個稱職的“孩子第一任敎師”的力度不夠。
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家長認為,我們小時候父母沒怎麼管敎,長大後也找到了工作,並挑起了家庭重擔。“樹大自然直”是這些人的理論根據。執有這種觀點的家長,在等待孩子的成熟,在等待孩子的“曉之以理”,卻缺乏對孩子的敎育方法,他們不明白在社會飛速發展下,五彩繽紛的世界對孩子的誘惑力有多大。
有的家長以不懂敎育或沒有時間敎育孩子為理由,把敎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在敎學生活中,我們遇到不止一位這樣的家長,打電話到學校給孩子請假,對班主任叫甚麼名字不知道、孩子在哪個班也不知道,於是老師只好在全校一千四百多人的名單中慢慢查尋,有時會遇到同姓名的更麻煩了;有的高一學生家長打電話到學校,讓班主任在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學!孩子不起床,家長只好請班主任叫孩子起床,班主任叫了,孩子還是不起床。孩子的這種惡習是怎麼形成的?
有的家長用打駡、體罰的方法來管敎孩子,還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心理學家弗洛姆總結出一種“權力型人格”,就是指一些家長強烈渴望孩子順從自己的意志,一旦不順從就會讓他怒火中燒、暴跳如雷。家庭(尤其中國家庭)是這種人格最容易施展的場所,因為中國家庭給了這種人格最少的制約。這種家長對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稱為“家庭恐怖主義”。這樣的敎育會適得其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敎師,家庭敎育不僅是基礎敎育,而且是主導的敎育。良好的家庭敎育往往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是任何學校敎育和社會敎育永遠代替不了的。家庭敎育比學校敎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文化品位和價値觀念。例如時下的宅童、宅男、宅女都是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
宅童、宅男、宅女都是喜歡在家裡,整天沉迷於網絡的靑少年,這些孩子不喜歡運動,沒其他愛好,不喜歡學習文化課,他們把所有時間都交給了虛擬的網路。這類孩子的產生,跟家庭敎育、孩子本身及周圍環境都有重大關聯。把宅童從虛擬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味的嚴厲管敎,處理不好還會激起他們的反感和憤怒。其實,一些孩子也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對,只是父母缺少正確的方法來幫助他們下決心遠離電腦。而且社會上適合未成年人的免費文化場所太少了,這需要有關政府部門重視與改進。
提早輟學或學習動機低的學童,除了與老師關係較差外,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大多也是不良的。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在○七年針對香港輟學兒童的硏究指出,無論是仍輟學或已復學的學童,都有超過半數(50.6%及56.6%)表示於輟學前與家長的關係好壞參半,甚至欠佳;家長方面亦分別有51.4%及45.3%有相近看法,足見家庭關係與輟學存在一定的關係。
中國首位靑年學敎授黃志堅從事靑年敎育和靑年工作敎學與硏究已半個世紀,他明確提出當今的靑少年與以前的未成年人相比,具有五個新的特質:
一、性格獨立有餘,生活獨立不足。由於接觸的信息非常豐富,他們的看法多、思維獨立性強、不再對師長唯唯諾諾,甚至於對長輩的管敎更加逆反。
二、他們有廣闊的發展舞台,更深受生存發展的壓力。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城鄕、地域、戶籍甚至國籍等對人的限制越來越弱化,未成年人接觸社會的機會也隨之增多。
三、未成年人充分享受網絡帶來的便捷和快感,但又容易喪失對網絡的主宰力。
四、他們的物質生活豐富多樣化,但精神文化生活趨於“扁平”。
五、他們熱衷追求新潮和時尙,但容易發生審美迷失和錯位。
家庭敎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已經影響了靑少年的健康成長,為此,內地曾有全國人大代表夏秀蓉建議要為家庭敎育立法。家長應該對未成年的孩子盡心盡力,全面負責;對失職的父母也要追究法律責任。
王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