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揭曉,幾家歡喜幾家憂
黃素君
錄取揭曉,幾家歡喜幾家憂
最近,各學校陸續公佈了入學報名的結果,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孩子考上心儀的學校,家長如中頭奬,難掩歡欣之情,至於未考上者,家長則若有所失,心中鬱結納悶。家長們,且別“過喜過悲”,學習才剛開始,孩子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才是成功的最佳保證呢!
入學標準是啥?
上周,友人跟我說某某幼稚園派報名表1,200份,只收100人;也有說個別學校派表幾千,最後只收幾百,入選的比率約是1:10。這個狀況一如“夏耘”先生所指出的,這些學校特別受家長歡迎,因而導致激烈的競爭。這裡,筆者其實更有興趣去了解學校的收生標準是甚麼。
筆者記得多年前,有電視台的記者就孩子入讀幼稚園的議題採訪一位校長,當時校長說:“出生率回升了,報讀的人比較多,學校可以挑選一些好和優秀的學生……”當下,我的心裡着實有點難過。試問一個尙未入學的兩三歲的孩子,他/她的“好”是指甚麼?而“優秀”又是來自哪裡呢?很明顯,這是指孩子的家庭和父母的背景了,即社會學上所說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該位校長的話一再印證了筆者之前所言,名校是共同建構的產物,當中,家長佔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也有一些學校採取“校友加分制”,即父母兄弟姊妹是校友者獲入學加分,增加了入學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換言之,沒有這些人脈關係的孩子,入讀的機會相對也低。因為各校辦學自主,宗旨各異,筆者在此也無意批評這樣的做法,只是想說敎育公平(education equity)的問題,其實在幼稚園入學時已出現了,希望一衆敎育同工一起面對和思考。
從哪裡往上流?
常聽到香港的例子是不少名人或明星的孩子報讀某幼稚園名下的Play Group,其目的是順利過渡入幼稚園,然後考上一些好的“直接資助”學校(這些學校收費昂貴)。很明顯,“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在香港是起決定性的作用。那麼,是否要提升敎育成本選讀私立名校,這是家長自主選擇的問題。
這也正是兩地最大的分別所在。香港的私立學校皆是非免費敎育,而澳門的學校則大多是“免費敎育的私立學校”。免費敎育旨在盡全力對廣大學生提供敎育資源,讓不同階層的學生都能接受敎育,從而達到敎育平等。而澳門免費敎育的私立學校中設立的招生標準非但沒有融合社會各階層,反而更加固了上層圈子的圍牆。如若“龍門”緊閉,那麼出生在中下層的孩子還將如何“跳龍門”?敎育公平又從何談起?
記得崔特首在去年的施政報吿中曾說過,希望可以“參考鄰近地區設立持續進修基金的經驗,將會推出適當的資助措施,鼓勵現有或有條件向上流動到中產階層的人士可持續進修,提升競爭力和管理職位的承接能力,為社會階層流動創造更多的上流空間,為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培養人才”。事實上,敎育一直被視為躋身社會上流階層(Social Upward Mobility)的一種手段,也就是坊間所言的“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然而,在最初的起跑線上就對選手設置了不平等的障礙,那麼這將是一場有失公平的競賽。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接受敎育的機會,只有在公平的敎育環境下,社會結構才不致畸形,將來這個社會的主人才不致狹隘!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