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cc.gov.tw/ch/magazine/2006_08/part4.htm 自從學習型組織概念引進國內之後,變遷社會背景下之終身學習的思潮開始由個人學習朝向組織觀點的學習發展。「學習型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競爭比較上的選項,究竟「學習型城市」的建構需要什麼樣的概念與基礎,而高雄市在學習型城市的發展上又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上開展,作為城市中的學習文化推動機構,社區大學自然擔負著一定的任務,因此也應該在這樣的發展思考上,進一步釐清。本文以這個角度切入,試著說明終身學習與學習城市建構的關聯。
有關學習城市的特徵,歐洲終身學習創協 (European Lifelong Learning Initiative) 主席,同時也是英國雪菲爾哈蘭大學 (Univ. of Sheffield Hallam) 歐洲學習型城市與學習型地區中心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Learning City and Learning Region) 教授的龍沃斯 (N.Longworth) 認為必須具備下列內涵:
一、具吸引力且容易取得的學習資訊。
二、具學習資源整合的系統,以使得城市中公、私部門與社區資源作更有效率的使用。
三、學習工具科技化,使學習變得更有趣。善用電腦科技,可以讓學習者親自動手操作,學生成為積極的主動學習者,而非傳統消極的被動學習者。
四、大量市民的參與,使他們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種籽人力,讓他們在學習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擔任推動擴展的角色,以貢獻他們的智慧,讓社區能發展成為真正的學習型社區。
五、學習型城市的最大財富便是民眾本身,由社區民眾相互貢獻其智慧與能力,將可以使得學習型城市更具活力。
六、具活潑與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市民的學習習慣,並能形成學習文化。
七、學習型城市並非只是要求市民參與學習活動,更重要的是要讓民眾具備應付生活問題的能力,而就業謀生能力乃成為最重要的生活能力,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具有適應能力。
從學習城市特徵的表述中,可以整理並發現,學習城市的建構必須以市民及其所生活的社區空間為基礎上發生,同時以市民的參與學習為基調,以便利與容易的學習材料為工具,在學習資源統合的網絡中發展城市的學習氛圍與文化,最後是藉由學習使城市市民具備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為目標。由上可見學習城市的推動,最小的學習主體在於城市中的市民與社區,而「學習」是工具也是一種修養。「學習」工具的擁有與養成,在於學習主體的需求與察覺,若主體沒有這樣的需求,學習的過程很難出現。因此,學習行為的產生還是得從最小的市民個體開始。「城市」是由許多個人與組織所構成的龐大架構,城市裡的個人是所有的市民個體,城市裡的組織是所有公、私部門的組合。城市欲求發展學習、打造學習氛圍,並能形成城市發展的競爭能力,必然必須從這些市民個體與組織的學習動能開始建造。
從這現象發現,學習城市的建構與一般政策的推動,在精神面向上存在不同的思考。個體與組織學習需求與覺察的引燃,就性質而言,應是由下而上的促進,而學習資訊與資源的統合、學習網絡的設置、學習環境的創造,則有賴由上而下的政策實踐。上與下的共同促進與營造,構成學習城市建構的基本精神。
作為一個社會變遷快速的發展中城市,本市在學習城市建構上存在需求。以終身學習概念的推廣和學習型社區的落實兩個角度,觀察本市學習城市的推動,提供下列建議以為發展上的參考:
一、公務體系政策實施中,學習型社區概念的了解與資源統合:
自行政院提出六星計畫以來,市府各局處各有社區屬性的專案推動,雖然政策實施的焦點存有差異,但實施的空間都是社區,因此若能在以社區主體的思考上,統合各項政策,並有效連結,將政策的實踐落實在學習社區的焦點,並以社區居民為對象,進行市民參與的學習營造,則政策的實踐將具有加值效果,而不僅是活動辦理與實施而已。以此而言,跨局處的統合概念有其必要性。
二、有效社區化的學習資訊與資源提供:
目前本市的學習資訊與資源提供,已逐步社區化發展,但部分資源提供仍存在福利與活動輸送概念,未能以社區營造之「造人」為主軸,將終身學習概念普及化,導致學習資源的累積與營造缺乏有效持續,這將造成學習資源的浪費。
三、學習網絡的連結與建構:
以社區本位為思考的學習網絡連結對於社區學習而言是重要的,學校、社區學習組織、企業與公部門的學習網絡連結,可以強化與提升學習資源的內容與廣度,促進市民學習意願與學習機會,這個部分本市尚待加強。
總體而言,學習城市的建構,需要以市民的終身學習概念推廣為核心,再擴及以市民為中心所發展的家庭、社區、組織與城市。政策推動在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的交互發展上,營造城市生活中的學習氛圍與文化,如此學習城市的形貌自將呈現。